鬼子姜?什么鬼?什么姜?

虽然都叫“姜”,我们不一样!

长的不好看,但绝对不像鬼!

鬼子姜是什么姜?(图1)

鬼子姜,又名洋姜,姜不辣,学名“菊芋”,其属于菊科,向日葵属,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菊芋原产北美洲,十七世纪传入欧洲,后传入中国。因为是外来植物,民间得名鬼子姜、洋姜;长得像“姜”,却没有姜的辣味,因此又叫做姜不辣;菊芋开有黄色的小花,状似菊花,所以被称为菊芋。

鬼子姜是什么姜?(图2)


菊芋适应性强,耐贫瘠,耐盐,耐寒,耐旱,现已扎根于祖国各地。菊芋不仅产量高,而且全身都是宝,全株皆可开发利用。菊芋花可以提取叶黄素,同时还可加工做花茶,营养价值高;叶可以用来做饲草或者提取绿原酸;茎可以用来做青贮饲料,燃料块,造纸;地下块茎可以进行深加工,提取菊分,应用到各个领域,因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称为 “21世纪人畜共用作物”。

鬼子姜是什么姜?(图3)

鬼子姜食用方法之传统特色吃法

鬼子姜质地白细脆嫩,无异味,是一种无病虫危害和农药污染的绿色食品,其中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以及矿物质。腌制咸菜可谓为佳品,同时具有改善健康,补充营养的功效,根据个人喜好,可以制作出不同口味的洋姜咸菜,有人写到“洋姜花发黄疑菊,直干云披绿入天。忽忆家乡清苦味,微甜淡辣启封坛,可见鬼子姜咸菜还是深受大家喜爱的。结合自学成才的手艺,科普一下菊芋、菊粉的部分应用,不要羡慕哦。

鬼子姜是什么姜?(图4)

鬼子姜深加工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鬼子姜已从口感鲜美的咸菜华丽转身为保健佳品,通过深加工,将鬼子姜加工提取,加工成为菊粉。菊粉是一种天然的碳水化合物,作为一种天然的可溶性的膳食纤维,具有的预防便秘,调理肠胃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稳定血糖,降低血脂,促进矿物质吸收等作用。

鬼子姜是什么姜?(图5)

一块块新鲜鬼子姜块茎,经过洗净,脱皮,打浆,护色……最终经过喷雾干燥得到白色粉末,便是我们所见到的菊粉。菊粉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它同时具有膳食纤维以及其自己独特的保健功能。菊粉是近十年来国内外市场上应用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多功能天然食品配料、饲料添加剂、医药原料,已成为风靡欧洲、亚洲和美洲的低热食品、高膳食纤维食品、功能食品等重要的功能配料。

我国居民摄入膳食纤维的量严重缺乏,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营养学界对膳食纤维的摄入给出了统一的建议,即每人每天摄入量在25g~35g之间。2016年《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白皮书》显示: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普遍不足,且呈下降的趋势,目前每日人均膳食纤维(不可溶)的摄入量为11克,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膳食纤维的推荐量相比,能达到适宜摄入量(25克/天)的人群不足5%。因此通过菊粉既可以直接补充日常生活中的膳食纤维缺口,也可以维持我们的机体健康,将菊粉加入开水、温水或牛奶、米粥等饮品中服用即可。

鬼子姜是什么姜?(图6)

菊粉之压片食用

最简易的食用方法,是将菊粉直接压片或者经过复合做成泡腾片,口感美味,食用效果更佳,根据个人爱好,制备不同口味的咀嚼片或者泡腾片。片剂具有携带方便、保质期长、易服用吸收、生物利用度高、食用具有趣味性、对胃肠道刺激性小等优点,特别适合老人、儿童以及咀嚼吞咽药片有困难的患者。

菊粉之乳制品

将菊粉应用于乳制品,一方面,可以增强人体对乳制品中钙及其他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另一方面,菊粉在溶液中作为益生元,可以促进益生菌增殖,因此,在乳制品添加菊粉,既保留了乳制品原有的风味,又改善了乳制品的整体营养价值。

鬼子姜是什么姜?(图7)

菊粉之面食糕点添加剂

菊粉的加入会明显延长面团的形成时间,提高其稳定性,增加面团的抗延伸阻力和黏弹性,大大减少面团的发酵时间,产气时间。菊粉具有良好的吸湿性,会参与面筋蛋白网络结构的形成,因此可以提高面包等面制品的硬度、含水量、储存时间。另外在烘焙面食中添加菊粉,在高温烘焙时,高温会使部分短链菊粉分解为低聚寡糖,这些低聚寡糖又能水解为还原糖,从而促进了还原糖与氨基酸或蛋白质之间的美拉德反应,引起烘焙面食在焙烤时间、外观颜色和风味物质等的变化,从而提高烘焙面食的感官评价品质。看到面包,有木有流口水呐。

虽然都是姜,我们不一样啊,因为我不辣,因为我作用大。小小鬼子姜虽然看似貌不惊人,作用却是“五脏俱全”。问我为啥这么了解呀,小编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耐盐植物开发利用技术团队,通过近10年的系统研究,研发出菊芋种植与菊粉生产技术成果,无论是相关技术还是专利都是很成熟的哦(详见链接:http://mp.weixin.qq.com/s/hZ6YPJffUGdiwEKSjK_niw)

一首小诗结束对鬼子姜的赞扬:

耐盐耐寒耐干旱,身居贫瘠毅力坚。

任尔风吹驱寂寞,开花结果绽芳华。

菊芋虽小作用大,降脂降糖可用它。

改善肠道促健康,食品保健好配方。


鬼子姜是什么姜?(图8)



作者:朱晓振